北京市东城区职业大学迎来了2013级新生,在这批新生中,有两位特殊学生———一对母子。母亲仇淑彦44岁,是朝阳区双井一家物业公司的保洁员。儿子白智凯20岁,在同一物业公司负责电子中控设备的监控。母亲考取了人力资源专业,儿子考取了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记者分别跟随他们上了大学里的第一堂课,探究这对母子的求学历程。
第一堂课
2月26日,下午5时45分,在东城区职业大学的205教室里,白智凯坐在第一排的正中间等待上课。端端正正放在书桌里的是一个深褐色的公文包,那是他向父亲“借”来的。
授课老师走进教室,跟同学们打了声招呼:“Hello,everyone”。白智凯张了张嘴,想回一句“Hel?鄄lo”,却没好意思发出声。老师发给每名同学一份试题,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并将答案写在试卷上。试卷一共有6句话,要求翻译成中文,而第一句里就有3个单词他不认识。他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在试卷上把不认识的单词划下来,而是将它们抄到了笔记本上,然后才把答案工工整整地写在试卷上。
3月3日,上午8时30分,仇淑彦早早到了2楼的机房,也选了个前排的位置坐下。此刻教室只有三四个学生。这节课是计算机基础,需要上机操作,这对于很少用电脑的仇淑彦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她对着面前的电脑左看看,右看看。“这和我家的电脑不一样。”仇淑彦一边小声说着,一边把放在主机箱上的手缩了回去,不好意思地笑笑:“还是等老师来了再说吧,别把电脑弄坏了。”
老师每讲完一个知识点,就留几分钟让大家动手操作。仇淑彦有些慌,常常犯错误,一会儿找不到电脑里的计算器在哪儿,一会儿又搞不清怎样在几个打开的窗口中转换,好不容易建立了一个新的用户账号,并成功地设定了密码,但刚一锁屏后就把密码给忘了。
这是母子俩面对久别了的校园的第一堂课,他们显得有些局促,像捧着一个易碎的梦。这份小心里透着对知识的虔诚,这份虔诚让他们在上课铃响的那一刻就不自觉地坐直了身板,听课的过程中身体多次往前倾,生怕漏听了什么。尽管授课老师时常说:“这个知识点大家只要了解就可以了,不用记”,母子俩还是会快速把它们逐条记在笔记本上。“能多学就多学点儿。”这是母子俩共同的心声。
第一顿大餐
能这样坐在大学的教室里,母子俩觉得像做梦一样。
白智凯清楚地记得领录取通知书的那天,为了庆祝家里一下出了两个大学生,父亲拉着全家去了菜市场,说要全家人一起吃顿“大餐”。三口人在菜市场里转了一圈,买了一斤羊肉片、一斤牛肉片、一颗生菜、一把茼蒿……全家人坐在一起吃了顿涮锅。在白智凯的记忆中,这是一家人来北京后吃得最好的一顿饭。
一家三口原本生活在山西运城市闻喜县的一个小乡村。从卫校毕业的仇淑彦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