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异义
在文言实词的积累中,应当充分注意古今异义现象.词语古今意义的变化主要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变化,名称说法改变等.例如:
词义扩大:如"江""河""诗""书"等,以前是专指长江,黄河,《诗经》《尚书》,现在则是泛指.
词义缩小:如 "金""臭""谷"等,"好", "金"以前包括金属器械,黄金,白银等,现在只指黄金;"臭"以前包括香气和臭气,是泛指一切气味,现在只指臭气;"谷"以前指五谷,现在则专指稻谷.
词义转移:如"穷"古代表示"不得志""困窘",现在指"贫穷";"涕"
古义指眼泪,现在指鼻涕;"购"古义指悬赏征求,现在指购买."再",古义两次或第二次,今义再次;
感情色彩改变:如"爪牙"过去是褒义词"得力助手",现在是贬义词;"卑鄙"古义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短浅,现在是个贬义词.
名称说法改变:如"眼睛"过去说"目".
要注意的是,有时文言文中两个单音词连用,正好是现代汉语中的某个词语,这种"貌似"现代汉语双音词的一些词语容易造成错觉,使人望文生义,把它们当作一个双音节词语看待,造成理解上的错误.这一点我们必须十分注意.如:
中国,指中原地区;地方,指土地方圆;明日,泛指第二天;故事,指旧时发生的事;还有"可以"聪明""爪牙""卑鄙""感激""智力""指示""妻子"等等,它们和现代汉语对应的双音词都有明显的区别.在理解这些词义时,要特别注意不能用今义来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