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这里给我
发消息
服务热线:4008-513-211
当前位置:广东成人高考网 >> 大学语文 >> 浏览信息
2010年全国成人高考《大学语文》专升本:灯下漫笔
时间: 2010年07月09日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 省成考网 浏览:

    《灯下漫笔》(重点课文)
  《作家作品》
  鲁迅
  1,本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
  2,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18年在《新青年》开始用鲁迅笔名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主旨》
  本文时代背景(重点,是掌握本文的一把钥匙)
  本文发表于1925年,正是北伐战争的前夕,当时国内阶级斗争极为激烈。反动的文人为了阻挠青年投身到革命运动中去,就一再引导青年人钻进“故纸堆”去欣赏中国的历史。针对反动文人的这一企图,鲁迅先生写作了这篇杂文。
  本文通过对中国历史的反思与剖析,对中国现状的揭露,指出中国历史的黑暗,现状的残忍,号召青年创造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疑难词句》
  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这个太阳什么时候灭亡,我和你一起死。
  到现在还为我们爱国者所自栩。自栩:自夸;
  常有兵燹。兵燹:战乱;
  因此受了蛊惑。蛊惑:迷惑;
  万姓胪欢。胪:传告;
  《课文串讲》
  全本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从民族心理的角度,剖析中国历史。
  第一层:(1——4自然段)写辛亥革命后,金融动荡,钞票贬值。百姓用高价兑现银元,明知吃亏,还满心高兴的生活实例,引出:中国人“极容易变成奴隶,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揭示了国民的思想弱点,即容易苟安,满足。
  第二层:(5——11自然段)分析了被压迫的中国民众安于被奴役地位的思想产生的历史根源。指出正是封建专制制度的愚民统治,造成民众的奴性十足的民族心理。把历史形象地概括为两种时代,揭示出“太平盛世”的真相。
  第三层:(12——14自然段)揭露复古主义者的本质:向往做奴隶的地位,是民族心理在作祟。号召青年创建第三样的时代。
  第二部分,从民族文化的角度,剖析中国的现实,剖析中国“固有文明”的实质。
  第一层:(15——17自然段)通过一个日本作家的文章展示帝国主义对中国固有文明别有用心的赞颂。用现实和历史的事实揭露洋人赞颂的固有文明实际是“中国人用子女玉帛所做的奉献于征服者的大宴”。
  第二层:(18——20自然段)分析中国固有文明的核心是封建等级制度。
  第三层:(21——23自然段)揭示中国固有文明的内涵,就是保古守旧,苟活偷生。帝国主义赞颂中国固有文明的目的,就是反对中国现代化。结尾发出“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宴席,则是现在青年的使命”。
  《学习要点与难点》
  本文第一部分的中心论点:
  对广大人民来说,历史是“想作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两者的交替循环。
  本文第二部分的中心论点:
  “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筵宴的厨房。”
  本文两部分之间的联系。
  两部分互相联系,对应统一。
  第一部分,从民族心理的角度,探讨了中国的历史;第二部分,从民族文化的角度,探讨了中国的现状。两部分互为因果(重点)。因为历史与现状,心理与文化都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互为因果。
  两部分结尾,都指出“现在青年的使命”,“创造第三样的时代”与“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都是“使命”的重要内容。
  论证方法上面,两部分也都一样,都是从日常生活的感受入手,然后引用大量历史事实,文献典籍等论据,进行论证。
  本文对中国历史的反思与剖析。
  历史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所谓“下于奴隶的时候”,就是战乱时候,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中国的历史就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与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样两种时代交替循环。
  5,本文对民族心理的剖析。
  中国人“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高兴。”唯恐做不上奴隶,希望有个主子给他们定下奴隶规则,而这个规则稳定不变,则“万姓胪欢”,称颂“天下太平”。
  中国几千年来延续下来的民族心理是奴化性,麻木不仁,苟且偷安,俯首贴耳,屈服于统治者的暴力之下。
  本文三种时代的含义。
  第一种,“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社会处于战乱,百姓连性命全不保,连奴隶都不如;
  第二种,“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社会比较稳定,百姓可以按照奴隶的规则生活;
  第三种,“中国历史上从未曾有过的时代”,百姓当家作主的时代。
  7,“中国固有精神文明”“吃人”的本质。
  封建统治者提倡的文明就是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一级一级制驭着,贵吃贱,大吃小,上吃下,“自己被人吃,但又可以吃别人”,作者指出,所谓中国文明者,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筵宴。
  8,本文对当时中国现状的剖析。
  文本在第二部分揭露了中国固有文明的吃人本质,同时还剖析了中国现状。在当时,人肉筵宴还在排着,而这些人肉筵宴只有阔人和外国人才能享用,而百姓则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有吃烧烤的身价不资的阔人,也有饿得垂死的每斤八文的孩子”,这种严重的阶级对立和贫富悬殊,正是当时中国的现状。
  9,作者指出的当时进步青年的历史使命。
  创造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第三样的时代;
  “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者筵席,毁坏这厨房”。
  10,善于运用形象化,文艺性,高度理论概括相结合来说理论事。
  如把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一冶一乱”的历史形象地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暂时作为了奴隶的时代”的交替循环;把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比作“人肉宴筵”。把旧中国比作“厨房”。等等。
  11,反语:“古人的良德美意”“自然就皇恩浩荡”,“就叫做天下太平”“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有讽刺意味,并有深刻的思想感情。
  暗示:“轿夫如果能对坐轿的人不含笑,中国也早不是现在似的中国了。”
  轿夫暗示人民大众;坐轿者暗示统治者。“不含笑”指敢于反抗。
  比喻。
  《重点段落简析》
  1,“我们在目前,还可以亲见各式各样的筵宴——,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
  1,层次(1)开始至“有西餐”
  (2)“但茅檐下——每斤八文的孩子”
  (3)“所谓中国文明者,——”
  2,此段论点:吃人;
  3,论证方法:对比
  4,修辞方法:
  排比:茅檐下也有淡饭,路旁也有残羹,野上也有饿莩。
  对偶:有吃烧烤的身价不资的阔人,也有饿得垂死的每斤八文的孩子。
  比喻:可以见各式各样的筵宴
  人肉筵宴安排人肉筵宴的厨房。

 

 

 

 
【上一篇文章】:2010年全国成人高考《大学语文》:名师资料
【下一篇文章】:2010年全国成人高考辅导专升本大学语文《长亭送别》
看了本文还会喜欢:(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工具栏
广东省成人高考在线网络课堂
广东省成人高考考试专用教材
快速导航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诚邀加盟 | 关于我们 | 购物流程 | 货到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