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胸部
一、胸部的体表标志
为了准确地描述胸壁和胸腔内器官的病变所在部位和范围,胸部除分左侧、右侧、前胸、侧胸及背部外,同时在胸部的体表划出一定的标志和分区。
(一)骨骼标志
临床上常用的骨骼标志有胸骨角、第7颈椎棘突、肩胛下角3个。
1.胸骨角又称Louis角。由胸骨柄与胸骨体的连接处向前突起而成。其两侧分别与左右第二肋软骨连接,为计算肋骨和肋间隙顺序的主要标急。胸骨角还标志支气管分叉、心房上缘和上下纵隔交界及相当于第四胸椎上缘水平。
2.第7颈椎棘突后颈下部最突出的棘突即为第7颈椎棘突,当低头时更易触及,它是计算椎体的标志。
3.肩胛下角当人体直立,两臂下垂时,其肩胛下角相当于第7肋骨与第8胸椎水平。
4.腹上角又称胸骨下角,是由两侧肋下缘汇合于胸骨下端所构成的角度。正常约70。~110。;矮胖者常为钝角,瘦长者常为锐角。
5.脊肋角在背部第12肋骨与脊柱构成的角。其前为肾脏和输尿管所在的区域。
(二)体表划线
1.前正中线即胸骨中线。为通过胸骨正中的垂直线。即其上端位于胸骨柄上缘的中点,向下通过剑突中央的垂直线。
2.锁骨中线为通过锁骨的肩峰端与胸骨端两者中点的垂直线。即通过锁骨中点向下的垂直线。
3.腋前线为通过腋窝前皱壁沿前侧胸壁向下的垂直线。
4.腋中线为自腋窝顶端与腋前线和腋后线之间向下的垂直线。
5.腋后线为通过腋窝后皱襞沿后侧胸壁向下的垂直线。
6.肩胛下角线为双臂下垂时通过肩胛下角与脊柱平行的垂直线。
7.后正中线即脊柱中线。为通过椎骨棘突,或沿脊柱正中下行的垂直线。
(三)分区
1.腋窝(左右)上肢内面与胸相连的凹陷。
2.胸骨上窝胸骨柄上方的凹陷部位,气管位于其后。
3.锁骨上窝(左右)锁骨上方的凹陷部位,相当于肺尖的上部。
4.锁骨下窝(左右)锁骨下方的凹陷部位,相当于肺尖的下部。
5.肩胛上区(左右)背部肩胛岗以上的区域。
6.肩胛下区为两肩胛下角的连线与第12胸椎水平线之间的区域。后正中线将此区分为左右两部。
7.肩胛间区两肩胛骨内缘之间的区域。后正中线将此区分为左右两部。
二、胸壁
(1)静脉
正常胸壁静脉多无明赤显露。但皮卞脂肪较少者的侧胸壁以及哺乳期妇女乳房表面可见浅静脉。检查显露或扩张的静脉血流方向,可提示其原因:
①胸侧壁静脉扩张,常与腹壁静脉手张同进存在。其意义也与腹壁静脉扩张相同:血流方向脐以上者向上、脐以下者向下,可能为门脉高压;如血流方身均向上,则可能为下腔静脉阻塞
②胸前壁静脉扩张,血流方向向下,见于上腔静脉阻塞。如仅一侧胸壁静脉扩张,可能为头臂静脉阻塞
③胸骨柄前小静脉扩张,可能为胸骨后甲状腺肿大。(2)皮下气肿
皮下气肿是指皮下组织有气体积存。视诊可见胸壁针观肿胀,触诊可引起气体在皮下组织;胸腔闭式引流和胸腔穿刺术的并发症;人工气胸疗法或人工气胸检查的并发症;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癌等肺部疾病的并发症。
(3)胸壁压痛
正常胸壁无压痛。肋间神经炎、胸壁软组织炎及肋骨骨折的患者,受累的局部可有胸壁压痛。白血病患者可有胸骨压痛和叩击痛。
(4)肋间隙
肋间隙饱满或增宽可见于大量胸腔积液、张力性气胸或严重肺气肿;局部肋间隙膨出可见于角壁肿瘤、主动脉瘤及婴幼儿期心脏病患儿;肋间隙变窄可见于肺不张;吸气时肋间隙回缩明显见于吸气性呼吸困难的“三凹征”。
三、胸廓
成年人胸廓的前后径较左右径为短,两者的比例约为1:1.5。常见的胸廓畸形如下:(一)扁平胸
为胸廓呈扁平状,其前后径不及左右径的一半。见于瘦长体型者,亦可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如肺结核等。
(--)桶状胸
胸廓前后径增大,与左右径几乎相等,呈圆桶状,两侧肋骨较平行,肪间隙变宽,腹上角加大。桶状胸是由于两肺过度充气,肺容量增大所致,多见于慢性支气管炎所致的阻塞性肺气肿。正常一部分老年人或矮胖体型者,亦可有桶状胸。
(三)佝偻病胸
为佝偻病所致的胸廓改变,多见于儿童。
(四)漏斗胸
漏斗胸胸前壁正中凹陷,形如漏斗。以胸骨下段和剑突处凹陷多见。多为先天性。
(五)胸廓一侧变形
胸廓一侧膨隆可见于大量胸腔积液、气胸、一侧严重代偿性肺气肿、巨大肺囊肿、肿瘸、膈疝等;胸廓一侧下陷常见于肺不张、肺纤维化、广泛性胸膜增厚和粘连等。
(六)胸廓局部隆起
见于心脏明显肿大、心包大量积液、主动脉瘤等。此外,还见于肋软骨炎和肋骨骨折等。
(七)脊柱畸形引起的胸廓改变
严重者因脊柱前凸、后凸或侧凸,导致胸廓两侧不对称,肋间隙增宽或变窄。常见于脊柱结核等。